中国奶牛养殖业为何哀鸿遍野?
[ 来源: 时间:2016/5/27 阅读:765次 ]
2015年至今,我国奶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畜牧业固有的周期性,受制于消费增长的放缓,增长速度明显变慢,出现了当前的“卖奶难”现象。
目前,国内乳业收奶的价格平均控制在3.7元/公斤左右,优质的原奶可以卖到3.9元/公斤,但是进口生鲜乳的价格在2015年大约为2元/公斤,而2016年3月份就已经跌破2元/公斤,目前的价格大概在1.7元/公斤左右,两者相差一倍还多。
消费的疲软加剧了卖奶难的局面。来自尼尔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,2015年液态奶销售额同比增加4.4%,比“十二五”平均增长率低9个百分点。元旦和春节是乳品消费旺季,但伊利、蒙牛等企业反映今年“两节”期间乳制品销量没有增长。
此外,进口乳制品的增加,也抑制了生鲜乳本土优势。公开数据显示,近年来我国乳制品的对外依存度逐渐加大,经测算2008年为5.2%,2010年达到13.3%,2013年达到23%,2014年我国乳制品进口的依存度达到了27%。
近年来一些乳品企业使用进口奶粉生产复原乳,限收拒收国内的生鲜乳,加剧了“卖奶难”。在笔者看来,对于加工企业来说,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因为企业也要盈利,国外的的原奶价格很低,这种诱惑无法拒绝,如果自家多用了国内的奶源,而其他竞争对手都用了海外的低价原料,这样就竞争不过对手了。
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是,目前很多乳品企业库存了大量的原料粉,目前主要在消化奶粉库存,就减少生鲜乳收购。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,目前全行业原料奶粉库存约50万吨,是正常库存水平的3倍,折算相当于全国生鲜乳年产量的10%。为此,乳制品只有加大库存奶粉的使用量,减少了生鲜乳收购。
在笔者看来,从去年到现在,加工企业的压力很大,国内除了伊利的业绩还算不错外,其他乳制品企业的业绩纷纷下滑,仓库里目前积压了很多的成品和大包粉,目前也是没有能力消化那么多的原奶,限收拒收国内原奶收购也是没办法的事。
那么,养殖和加工企业日子都不好过,应该如何破局呢?
目前,我国的大豆行业已经失守了,奶牛养殖问题前景让人担忧。从长远来看,全球乳业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大趋势将更加明显,中国闭关锁国是不可取的,也是不可能的,而没有限制的发展自由贸易,也正是外资所期望的,中国广大的市场也是他们觊觎的对象。
在笔者看来,首先,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紧急措施,想办法破解奶牛养殖行业的困局;其次,国家层面应该统一布局,对我国奶牛养殖行业和乳品加工企业做好科学规划,比如可以建立奶粉原料收储制度,防止乳制品价格过快上涨、过快下跌;第三,欧美等国家对本国的养殖业也都有保护措施和补贴的,我国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对进口原奶有所限制,对本国的奶牛养殖进行更多保护;第四,对于本土奶牛养殖企业而言,要尽快推动自己的技术进步、降低成本,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
当然,远水解不了近渴,中国养殖行业遭遇的困难正在加剧,国家有关部门再不果断采取行动,也许不久的将来,中国养牛行业就真的成为下一个大豆产业了。